宝鸡五十吨燃煤锅炉节能技术 中正锅炉成为行业标杆型企业

 相关资讯    |      2020-09-06
宝鸡五十吨燃煤锅炉节能技术,创新工艺,凝结匠心,引进国外的先进数控切割设备,保证后期焊接和装备质量, 目前公司板材的下料数控率达到了80%以上, 并进行了大规模焊接和装配的工艺革命,采用机械自动焊接,实现装配模具化,逐步减少划线装配的传统加工手段,消灭了划线差错, 同时公司引用先进的计量检测设备也为制造出优质的产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宝鸡五十吨燃煤锅炉节能技术

中正熔盐炉是以熔化的硝酸钾、亚硝酸钠等的混合物为传热介质的锅炉,利用熔盐循环泵强制液相循环,将热能输送给用热设备后,继而返回重新加热的直流式特种工业炉。

宝鸡五十吨燃煤锅炉节能技术,上汽缸翻身即汽缸内面朝下水平吊起用压缩空气吹扫缸内面达到干净确保缸内无异物。在上、下汽缸结合面上涂密封料然后吊上汽缸上位利用导师杆作导向定位在导杆表涂一层润滑油上汽缸对准下汽缸平稳而缓慢落向下汽缸在上、下汽缸结合即将接触时打入定位销上缸落到下缸后手工备用运转子听其内部声音若无异常声音即可对称地紧固连接螺栓紧固顺序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规定。紧固之后再盘动转子听其内部有无摩擦声响。上、下汽缸连接螺栓紧固前按工具清单清点工具不得丢失然后将收刘的工具放在指定的地点。扣大盖的工作从向下汽缸吊入第一部件开始至上缸就位紧固连接螺栓为止全部工作应连续进行不得中断。扣大盖工作完毕后应将隐蔽项目检查记录办理签证。

宝鸡五十吨燃煤锅炉节能技术,炉墙砌筑炉墙、保温所使用的耐火、绝热材料及其制品其原材料及其制品的质量应符合相应的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现场配制的耐火混凝土、保温混凝土和抹面灰浆的配比应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无规定时可按《火力发电厂耐火材料技术条件及检验方法》SDJ66—82的规定选用。炉墙砌筑施工中应采取防雨及防冻措施。锅炉炉墙施工前应具备下列条件。施工部位的钢结构、受热面、炉墙零件及其它装置等的组合或安装工作经验收合格锅炉本体水压试验经验收合格。炉墙施工部位的临时设施应全部清除并经检查合格。5炉墙的膨胀缝应符合下列要求炉墙应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留出膨胀缝其宽度偏差为±3mm边界应平整。膨胀缝内应清洁不得夹杂有灰桨碎砖及其它杂物缝内填塞直径稍大于间隙的使用温度相应的耐火绳其向火面最外一根耐火绳应与耐火砖的平面取齐不得外伸内凹。膨胀缝外部炉墙应采取可靠的密封措施。炉墙施工时应注意各部分的间隙特别是与受热面的间隙炉墙主要间隙允许偏差不大于下表的规定。

锅炉及供热系统本锅炉房炉型确定为铸铁模块锅炉。锅炉房内共设置4台MF型ZZS2.80-0.7-95,70燃气天然气铸铁模块锅炉锅炉进、出水温度为70,95℃额定工作压力为0.7MPa单台锅炉供热量为80MW。本锅炉房总装机容量11.2MW。每台锅炉安全阀两个的开启压力分别设置为0.40MPa、0.43MPa。每台锅炉运行压力0.33MPa。锅炉为全自动燃气热水锅炉锅炉配有燃烧调节、监控、程序控制及进、出口水温显示的功能和超温报警自动保护功能。锅炉水系统设置2台TP80-400/2型热水循环水泵和2台TP150-390/4型热水循环水泵当开启1台锅炉时对应开启1台TP80-400/2型热水循环泵当开启2台锅炉时对应开启2台TP80-400/2型热水循环泵或1台TP150-390/4型热水循环泵当开启3台锅炉时对应开启1台TP80-400/2型热水循环泵和1台TP150-390/4型热水循环泵当开启4台锅炉时对应开启2台TP150-390/4型热水循环泵4台泵互为备用保证锅炉系统正常运行热水循环泵设于锅炉的出口锅炉供热系统采用补给水泵进行定压补给泵型号为CR15-4型一用一备补水点设于锅炉房集水器上水泵的启、停由YTK-03,1.0MPa压力控制器进行控制当补水点压≥0.33MPa时补给水泵自动关闭补水点安全阀的自动开启压力设置为0.38MPa。本锅炉房内锅炉补水系统设置1台CM-6E2型全自动不锈钢罐体软水处理装置双灌连续出水产水量8.0,15t/h。

过热器管安装不当制造有缺陷材质不合格焊接质量不良。过热器管有杂物堵塞高温过热器的合金钢管误用碳素钢管。飞灰中含尘浓度大粒度大磨损过热器。过热器运行年久管材蠕胀煮炉药物进入过热器管。过热器损坏的处理过热器管损坏严重时必须及时停炉防止从损坏的过热器管中喷出蒸汽吹损邻近的过热器管避免扩大事故。如过热器管漏泄轻微时可适当降低蒸发量在短时间内继续运行此时应经常检查漏泄情况并尽快启动备用炉。若故障情况加剧时则须及早停炉。停炉后关闭主汽门保留引风机、高压风机继续运行以排除炉内的烟气和蒸汽。

宝鸡五十吨燃煤锅炉节能技术

在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浪潮席卷下,中国制造业已站在淘汰或晋级的岔路口,中正锅炉作为一家具有三十余年历史的专业锅炉制造企业,董事长及管理团队深谋远虑,通过自主研发、共同开发,将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并举,在不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引领传统制造产业持续向智能、绿色发展方向转型升级。